AI算力需求带动英伟达业绩增长,英伟达在AI算力市场表现强劲

更新时间:2025-09-05 19:41:09作者:ludashiwj

AI算力需求带动英伟达业绩增长,英伟达在AI算力市场表现强劲

中经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

日前,全球人工智能龙头英伟达(Nasdaq:NVDA)公布了截至2025年7月27日的2026财年第二季度业绩。这依旧是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该季度英伟达收入为467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6%,较去年同期增长56%;GAAP和非GAAP毛利率分别为72.4%和72.7%。

其中,作为英伟达的核心增长引擎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到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5%,虽略低于部分分析师413亿美元的预测,但仍处于高增长轨道。而英伟达当前主推的AI芯片Blackwell系列收入该季度环比增长了17%,表明其在AI算力市场的持续领先地位。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Blackwell是全球期待已久的AI平台,实现了划时代的巨大飞跃。Blackwell Ultra的产能正全速提升,市场需求强劲。NVIDIA NVLink机架级计算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恰逢推理AI型推动训练与推理性能实现数量级提升的关键时刻。AI竞赛已拉开帷幕,而Blackwell正是这场竞赛的核心平台。”

在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张国斌看来,网络业务成为英伟达的新增长引擎,当季网络业务营收达73亿美元,同比猛增98%,环比大增46%。“其中为AI优化的Spectrum-X以太网业务年化营收已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与Blackwell平台绑定的NVLink、InfiniBand等高性能网络产品热销。表明英伟达的成功已不仅是卖独立的GPU,而是销售一整套包含高速互联网络、高利润的‘AI工厂解决方案’。”他说。

“总的来看,英伟达近期股价受市场预期调整、地缘政治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出现短期回调,长期增长逻辑仍依赖AI算力需求的持续性与技术迭代能力。”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思远表示。

AI基础设施支出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

张国斌表示,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绝大部分,推动了整体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在训练和运行大语言模型及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强劲需求。

他还表示,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架构产品开始强势放量。旗舰产品GB300进入全面量产阶段,每周约生产1000个机架,Blackwell Ultra平台已成为“数十亿美元”级别的产品线,显示出市场对新架构的渴求。据悉,在Blackwell的各类客户中,大型云服务商贡献了50%的数据中心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主要包括算力芯片(如H20)、网络解决方案(如InfiniBand)等。

英伟达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表示,在数据中心业务中,第二季度数据中心计算的营收同比增长50%至338亿美元,但环比下降1%,这源于H20销售的收入减少了40亿美元。

数据中心网络第二季度的营收73亿美元,同比增长98%。环比增长46%,这得益于GB200和GB300系统的NVLink计算结构增长、XDR InfiniBand产品的普及,以及云服务商和消费者互联网公司采用以太网AI解决方案。

英伟达方面提到,第二季度公司没有向任何来自中国的客户出售H20芯片,但之前被中国市场订购的H20芯片库存释放了1.8亿美元。此外,英伟达方面称,第二季度还向一家来自中国以外地区客户出售了H20,获得销售收入约6.5亿美元。

其他业务方面,英伟达游戏业务第二季度游戏收入为43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14%,较去年同期增长49%,营收占比为9%。据介绍,采用Blackwell架构的NVIDIA GeForce RTX 5060成为英伟达有史以来销量增长最快的x60级GPU。

而专业可视化这部分当季收入为6亿美元,同比增长32%,营收占比为1%;汽车与机器人业务本季度营收为5.9亿美元,同比增长69%,营收占比为1%。“该公司也在积极开发机器人业务,为下一个增长点布局。”行业研究机构Omdia人工智能首席分析师苏廉节说。

在本季度,英伟达启动了首批NVIDIA DRIVE AGX Thor系统级芯片的出货;并宣布 NVIDIA Jetson AGX Thor开发者套件和量产级模组发售。事实上,英伟达智驾芯片承包了大部分智能汽车行业的高阶智驾需求,随着高阶智驾的普及,今年行业释放了不少搭载Orin N芯片的车型,不少车厂还把更高算力的Thor芯片作为下一代VLA大模型智驾的硬件载体。

记者注意到,近期美国一些大公司又宣布了新一轮的算力基建计划。7月,Meta将斥资数千亿美元建设几个大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谷歌和OpenAI先后提出要建设新的数据中心项目。

在电话会议上,黄仁勋预测,到2030年,AI基础设施支出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而在过去几年,仅头部四家云服务提供商(CSP)的资本开支就实现了翻倍,如今已达到约6000亿美元。我们正处于这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

在回答“市场是否会更多地向ASIC倾斜而减少对英伟达产品的依赖”这个问题时,黄仁勋指出,当下许多ASIC相关项目已启动,也涌现了不少初创公司,但最终投入量产的产品却寥寥无几,原因在于,开发ASIC确实难度极高。

“加速计算与通用计算截然不同,无法仅通过编写软件并将其编译到处理器中来实现。”黄仁勋表示,英伟达能为AI工厂提供全面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所以受到云厂商、初创企业以及计算机公司的选用。

苏廉节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虽然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持续增长,但增速缓慢,“结合股票走势,英伟达接下来的增长空间会平稳下来,成为新常态”。

未来的增长引擎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超节点”成为算力厂商竞逐的焦点,来自华为、沐曦科技、新华三、超聚变等厂商超节点方案闪耀展台,行业内发出“不做超节点就掉队”的声音。

而超节点首先是由英伟达提出来的。目前超节点扩大规模有两条主流路径:一条是采用高电机柜,把更多的GPU放进单机柜里;另一条是使用多机柜,让GPU直接“出光”,就是具备跨机柜的互连能力。对应业界更为通俗的说法是,Scale Up(纵向扩展)和Scale Out(横向扩展)两种方式来构建大规模GPU集群。

英伟达把超节点的拓展更进一步,提出了“Scale Across(跨域扩展)”,并于近期发布了相应的Spectrum XGS产品。

“显然,网络技术在AI工厂中至关重要。事实上,选择合适的网络技术能显著提升性能与吞吐量,比如将效率从65%提升至85%甚至90%,这种性能飞跃相当于让网络方面的投入近乎为零。要知道,一座吉瓦级AI工厂的投入约为500亿美元,若能通过网络技术将工厂效率提升十几个百分点,就能带来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实际收益,投资回报率极高。”黄仁勋算了这样一笔账。

据他介绍,英伟达目前提供三类网络技术,分别对应“纵向扩展”“横向扩展”“跨域扩展”三种场景。

首先是纵向扩展,目的是构建尽可能强大的虚拟GPU。NVLink技术在这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正是NVLink 72的推出,让Blackwell平台相比采用NVLink 8的Hopper平台实现了代际飞跃。当前,随着深度思考模型、智能体AI和推理系统的发展,NVLink的核心作用是提升内存带宽,这对推理系统至关重要,因此NVLink 72的价值极为突出。

其次是横向扩展,英伟达为此提供两类技术方案。一类是InfiniBand,它是延迟最低、抖动最小、横向扩展能力最强的网络技术。不过,该技术对网络管理专业度要求较高。另一类针对的是已大规模部署以太网的客户,英伟达推出了定制化的Spectrum以太网,它并非通用型产品,而是集成了低延迟、低抖动、拥塞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性能能无限接近InfiniBand。

最后是跨域扩展,对应的产品就是Spectrum XGS,它是面向“吉瓦级”场景的技术,可将多个数据中心、多个AI工厂连接成一个“超级工厂”的巨型系统。对此,苏廉节表示,Spectrum XGS通过英伟达的连接技术串联不同地域的计算集群来建立超大集群,这是未来趋势。“一个地域无法无止境地扩充计算资源,这也代表英伟达的连接技术依旧傲视群雄。”

“这也是英伟达在网络领域投入巨大资源的原因,包括我们在五年半前收购迈络思(Mellanox)也是出于这一战略考虑。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Spectrum X目前已成为规模可观的业务,而它推出才不过一年半时间,堪称爆款产品。”黄仁勋表示,未来,以上提到的三类网络技术都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新的增长曲线上,英伟达还选择了智能汽车和具身智能。在近两年的多个场合里,黄仁勋多次为具身智能和智能汽车“带货”。

“继人工智能之后,机器人技术将成为芯片制造商的另一大增长极。”黄仁勋在今年6月的英伟达年度股东大会上如此说。而在巴黎GTC峰会上,他也表示:“未来十年将属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移动的东西都将由机器人驱动,下一个领域将是汽车。”

而这两个方向,也正是中国当前的热门赛道。

按行业格局看,中国大部分能实现城市NOA的车型用的都是英伟达Orin X芯片,最新的Thor芯片已搭载在理想和极氪上。具身智能方面,据了解众擎机器人、银河通用、优必选、宇树科技等明星人形机器人公司已经用上了英伟达的Jetson Thor芯片。

对于下一季的业绩指引,英伟达预计收入将达到540亿美元,上下浮动2%。这未计入对华出口H20芯片。540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中值534.6亿美元,但不及部分分析师高达600亿美元的预期。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AI算力需求带动英伟达业绩增长,英伟达在AI算力市场表现强劲相关教程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25 鹿大师 www.ludashiwj.com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